发表日期:2022-06-10
2022年5月22日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。《意见》明确,到“十四五”时期末,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,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、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。到2035年,建成物理分布、逻辑关联、快速链接、高效搜索、全面共享、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,中华文化全景呈现,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。
《意见》提出8项重点任务,其中包括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,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、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。
近年来,随着全息呈现、数字孪生、多语言交互、高逼真、跨时空等新型体验技术迅速发展并广泛应用,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应运而生,已经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、多元化、互动型、沉浸式体验消费的空间和载体,满足年轻群体对个性化、多样化的体验性消费的需求的同时,还可以解决身体条件、装备设施条件对于老龄群体、残障群体文化消费的制约问题,可以全方位地创造新的文化体验。
数字文化消费新场景:数字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
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、新业态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、政治、文化、社会、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,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深入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,有力推动着经济社会发展。2016年,数字创意产业首次被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,成为与新兴技术、生物、高端制造和绿色低碳产业并列的五大新兴支柱;2017年,原文化部出台《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》,成为国家层面首个针对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政策文件;2020年11月,文化和旅游部又出台了《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》,明确提出要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,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。
从顶层设计到产业创新,从国家治理到区域探索,我国一直在不断探索文化数字化和数字文化化的进程。《意见》的出台,顺应了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,进一步推动了数字化文化消费场景营造的进程。
数字文化消费新场景:应对数字时代消费新趋势
2020年,我国数字产业化规模为7.5万亿元,占数字经济比重为19.1%,而产业数字化的规模则达到31.7万亿元,数字技术正向更深层次、更广领域渗透融合。在文化产业领域,数字化也不断通过赋能传统文化业态,创造新的消费体验形态。比如,不久前故宫就推出了朱棣建造紫禁城VR沉浸式体验项目。
借助数字技术,游客可以突破时空限制,选择虚拟角色,进入数字场景,在鲜活的历史时空中漫游,亲历古代故宫,触摸历史建筑,感受宫廷生活。而此前一度名声大噪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动态版《清明上河图》,也是采用数字科技丰富文化体验的代表作。通过数字化场景,北宋东京风物和社会风情被逼真地复原,游客可以沉浸式地体验到熙熙攘攘的街市,可以穿越颇具风味的市井生活,更可以感受到北宋工商业繁荣、人烟稠密、百态俱备的经济社会发展。
数字文化消费场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消费形态,不断改变和创造着新的体验方式,丰富和拓展着新的感知空间。正是数字技术在文化消费终端的广泛应用,使全息互动投影像、数字场景、云端展览、虚拟旅游等新体验、新消费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数字文化消费新场景:疫情防控下文化消费的不二选择
《意见》指出,要“利用现有公共文化设施,推进数字化文化体验,巩固和扩大中华文化数字化创新成果的展示空间”。事实上,从2016年虚拟现实(VR)产业元年,到2019年多个国家开始推广5G技术,再到2021年3月,全球第一个元宇宙概念股Roblox在纽交所上市,引燃了元宇宙概念,数字化场景已经成为驱动人类迈向虚拟世界、徜徉虚拟场景的重要载体。在旅游领域,线上化、数字化不断向更多旅游业的场景延伸,旅游大数据平台、智慧旅游公共服务、云旅游平台、线上数字化体验、沉浸式旅游场景等加速发展,虚拟旅游也随之快速发展,许多博物馆、旅游景区将打造虚拟数字场景作为重要方面。
从产业发展看,数字化场景极大地解决了文化旅游的成本,也使品质化、多元化、数字化的文化消费为大众所接受。根据iResearch数据预测,到2023年5G云VR终端节约的成本规模将达到734.9亿元,数字化场景也将更多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,虚拟旅游、数字消费等也将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。